关于糖尿病,常见的谣言有哪些?
我国糖尿病患病形势异常严峻,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为 1.14 亿。关于糖尿病的防治,民间却流传着不少不靠谱的谣言。以下我们就来梳理关于糖尿病的那些谣言,希望广大糖友在糖尿病防治路上能少走弯路。
谣言一: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
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其机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并引起糖蛋白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疾病。
糖尿病有许多类型,临床上最多见的是Ⅱ型糖尿病,占到糖尿病总患病人群的 90%,其次是Ⅰ型糖尿病,占总患病人群的 5%,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占 5%。
在遗传易感基因的背景下,如果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静坐不运动,暴饮暴食,摄入过高热量的含糖、高脂食物,以及体型肥胖,都将大大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所以,糖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单纯理解为“吃出来的病”并不科学,但吃得不健康确实是很大的诱因。
谣言二:多吃粗粮就能降糖
粗粮本身并不降糖。粗粮其实也是淀粉类食物,吃过多的粗粮也会引起血糖上升。
提示糖尿病患者营养摄入比例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占总能量摄入量的 45%-60%,≤20% 和 25%-35%。其比例还需根据患者的身体活动,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程度进行调整,并考虑到患者的饮食偏好。
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按时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进食可以参考各种食物的血糖指数。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对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是有益的。
粗粮血糖指数较精粮低,而且富含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状态。鼓励患者每天摄入 20 克以上的膳食纤维,所以补充粗粮可以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对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都是有益的。但需要注意量的控制,少量有益,过犹不及。
谣言三: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
中药治疗是中国非常好的传统医学,它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但中药并不能根治糖尿病,就目前医学发展的现状来说,尚没有世界范围内公认并成熟应用于临床的可以根治糖尿病的技术和方法。
所以,糖尿病仍然属于终身性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及有效控制。任何标榜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或保健品,均有夸大和欺诈的嫌疑。请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勿擅自用药,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和损害身体。
谣言四:口服胰岛素已经出现
有的患者因病情需要,每天必须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部分患者对有创的胰岛素注射存在心理障碍或因不便利而不能长期坚持,在此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一些标榜“口服胰岛素”的药物。这是不科学、不真实的表述。首先,胰岛素本身就是人体是唯一的可以降低血糖的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须保存在 10℃ 以下的冷藏环境中,在 2℃~8℃ 的环境中可以保持活性,所以需要放在冰箱储存,在温度不超过 25℃ 或不低于 2℃ 的环境中可以使用,且需要避开阳光。过冷过热环境将导致胰岛素的药效失活,所以胰岛素是不能口服的。
温馨提醒大家,已开启的胰岛素在冰箱内的保质期一般为 1 个月,开封后请及时使用。乘飞机旅行时,应将胰岛素开具医疗证明后随身携带。
谣言五:打胰岛素容易上瘾
有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后就不能停药了,药量也会越用越大,且须终身使用,所以胰岛素注射成瘾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首先,胰岛素是我们自身本就具有的一种激素。治疗中是否需要胰岛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如果患者罹患的是Ⅰ型糖尿病,即代表自身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满足身体需要,因而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胰岛素注射笔
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首选口服药单独或联合治疗,适时启用胰岛素。若病情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仍可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药干预。
胰岛素注射不会引起成瘾,许多患有Ⅱ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发现使用量越来越大,是因为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会有副作用导致体重增加,体重增加也加大了胰岛素抗性,所以才会出现胰岛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的情况。
这样的副作用,可以通过加强锻炼和联合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口服药来缓解。
谣言六:口服降糖药越贵效果越好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少,这些口服药物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都有相应的使用适应证,需要由专科医师根据患者的个体病情及并发症、肾功能、合并症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制定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而且,这些药物中绝大部分在国内已经正式上市流通,并不需要在国外购买所谓的“降糖神药”。提示患者,降糖药无须从国外刻意代购,以免购买到假药劣药。
谣言七:保健品能代替降糖药
保健品当然不能代替降糖药。市面上许多号称刻意降低血糖的保健品,实际上都是在各种中成药中草药的基础上,加入价格低廉的降糖药西药,然后以远高于正规口服降糖药的价格出售。其中真正起到绛糖效果的是上述提到的口服降糖药,而不是其他中草药或中成药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