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讲座 49:应该如何面对死亡?(上)
咱们很多人经历过亲人的去世。咱们曾经眼睁睁看到过,他们在死亡面前的痛苦和挣扎。咱们当时,也可能一直都在坚持让医生给他们抢救,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刻。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是躺在病床上的人,你会怎样想?你希望家人怎么做,医生怎么做,你希望怎样走完这最后的时光?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在咱们的教育里,从来就没有过死亡教育。咱们对于死亡的理解,都是自己体会来的。一旦这个过程真的来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猝不及防、混乱、恐惧、迷茫、痛苦。
其实,这个现象可不是个别现象。根据《经济学人》公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中:死亡质量英国位居第1,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6,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71。
“死亡质量指数”是用善终及医疗保健环境、人力资源、人们对死亡提供服务的负担力、服务的质量、社会参与等因素来综合评分。那为什么咱们的死亡质量指数这么低呢?如何做到“好死”或者“善终”?
最好的告别,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善终就是评价死亡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这也就是这节课要说到的,最好的告别,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善终”的六个要求
我认为,要想做到“善终”,需要从三个层面做起:自己的成长、医学的温情、社会的支持。先说第一个层面:自己的成长。也就是你要了解什么是“善终”。
在欧美国家,对善终提出了六个要求,这和中国人理解的善终是非常接近的。只要你理解了这六点,也就理解了善终的真正含义,做到了成长。
一、无痛苦的死亡(Pain-free death)。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体的电解质、酸碱平衡都会发生紊乱,癌症侵袭转移,肌肉僵硬,长期卧床等等,各种因素都会引起病人剧烈难忍的疼痛。
因此,善终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无痛。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不仅会加速死亡,而且让这个过程非常不人道。
二、公开承认死亡即将到来(Open acknowledgment of the imminence of death)。
不回避死亡,清醒地认知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认可了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才可能真正地让死亡有质量。
三、在家中去世,有家属和朋友陪伴(Death at home, surrounded by family and friends)。
在即将离世的时候,都会有对于亲情友情的渴望,会恋恋不舍,死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告别的过程,这同样是善终重要的部分。
明明白白死亡,不留一丝遗憾
四、“明明白白”地死亡,内心冲突和未尽事宜都得到了解决(An "aware" death—in which personal conflicts and unfinished business are resolved)。
现代医学几乎可以解决多数肉体上的痛苦了,但是,如果病人还有一些内心纠结的事情,或者一些未完成的心愿,那么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痛苦。去世前,让这些未了的心愿得以实现,才可以做到安详。
五、认定死亡是个体的成长过程(Death as personal growth)。
正确认识了死亡,也是个人的成长。
六、与个人的爱好和与特征相符合的方式死亡(Death according to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in a manner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person’s individuality)。
根据个人的宗教和信仰,进行心理和灵性关怀。比如,有学者用“蝴蝶意象”,将死亡比喻成蜕茧成蝶,告诉病人死亡之后就像蝴蝶,会摆脱痛苦。
再比如,用宗教、用信仰去安抚即将逝去的人,都是灵性和心理层面的关怀,这个时候就不能全部用医疗技术替代了。了解了“善终”的这六点,那么对于死亡,咱们也就做到了个人的成长。
【备注】: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得到 APP《 薄世宁·医学通识五十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