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8-9911
健康小知识科普专栏
健康小知识 健康豆知識 查看更多 >
癌症治疗知识讲座 09:如何才能控制癌症的发展?(上)

癌症治疗知识讲座 09:如何才能控制癌症的发展?(上)

作者:编辑团队 | 发布:2020-11-23 12:05:51

上节课我们讲了可以通过预测、预防和预警在癌症还没有或者很弱小的时候,把它关在笼子里。但是很不幸,仍然会有很多癌症能够突破我们的早期防线,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

这个时候,艰苦的癌症治疗就要开始了。说到治疗,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癌症治疗的方案,包括手术治疗、放射线治疗、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癌症免疫疗法、癌症疫苗等等等等。

你可能会问,这些方案里面,哪个是最有效、最有希望治愈癌症的呢?是不是越贵的治疗手段越好?越新的手段越好呢?其实不是。

这些治疗癌症的不同思路和技术,虽然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但是在具体一种癌症、一个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同方法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面对癌细胞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基因突变,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手段想要一锤子就把癌症彻底搞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绝大多数时候,医生们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轮换。

这样做的逻辑是很简单的,因为不同的治疗技术,它们打击癌细胞的策略不一样,进攻路线也不一样。所以医生们期待这些治疗方案能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许会发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这么多不同的治疗技术,每一种技术下面,又可能会有非常多的具体药物的选择,医生们到底要怎么组合,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这个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重点。课程最后你会发现,癌症治疗方案的定制也在经历一场“从一次治疗到终身管理”的革命。

初始方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万事开头难。治疗癌症的整个过程,总得从设计出一套初始治疗方案开始。而这套方案想要做到量体裁衣,就需要对每个患者的癌症做出精细的、个性化的描述。

在传统上人们对癌症的分类和描述是非常粗糙的,主要就是三板斧:
•    肿瘤长在哪里;
•    是哪种细胞癌化;
•    长了多大,有没有扩散。

举一个例子。

我们说一个患者有三期的非小细胞肺癌。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肺部长了一个肿瘤,切出来在显微镜底下看,发现癌化的不是肺部的小细胞,而是其他几种形态的细胞,这些统称为非小细胞肺癌。

在肿瘤的边缘,癌细胞已经开始撑破肿瘤的边界,开始向周围组织扩散,这就是三期癌症的典型表现。然后怎么办?开刀切肿瘤,各种药物组合化疗就行了。

在咱们第一模块的课程里,你应该已经能理解人类对癌症的描述越来越精确。那么同样都是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我们能不能说出是哪种基因突变导致的呢?

比如说,如果是由于EGFR基因突变导致的非小细胞肺癌,那用上精确靶向EGFR的药物,比如我们讲过的易瑞沙和泰瑞沙,效果就会很好。

反过来, 如果没有携带EGFR基因突变,那靶向药物吃的再多可能也完全没有作用。所以,精确描述对于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那这种精确信息一般是如何获得的呢?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就是在做手术的时候取一块癌症组织,用基因检测的办法看看这些癌细胞里到底存在什么基因突变,然后对症下药。

但是这个方式有个问题,如果癌症已经发展到全身性的扩散转移,那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决定不再做手术切除了,一是可能好处不大,二是病人虚弱的身体也不一定承受得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基因检测技术也许能帮助我们。

这个技术让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手术获取癌细胞。只要给病人抽一管血,检测血液里的细胞,或者 DNA,就可以间接地了解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了。

这是因为当癌细胞脱落和死亡时,里面的DNA分子就可能泄漏出来,跑到人体的血管里。

你也许会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很热门的词儿,叫“滴血验癌”——用一滴血检验癌症,说的往往是这样的研究方向。不过我得提醒你,对新闻里出现的这些故事,绝大多数你都得有点怀疑精神。

这个技术可没有我们说起来那么容易。

一管血液里能提取出来的DNA绝大多数都是血液细胞自己产生的。剩下的那些DNA,可能来自身体任何部位死亡的任何细胞,其中又只会有极其微量的部分可能来自癌细胞。

来自癌细胞的那些DNA,真正出现了基因突变,能够帮助我们给癌症精确分类的又只是九牛一毛。

血液检测血液检测

怎么把癌症相关的信息,从非常复杂的信息噪音提取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美国药监局一直到2016年,中国一直到2018年,才批准了第一个这种类型的癌症检测产品上市。

当然展望未来的话,这一类不依赖手术、直接通过血液进行癌症基因检测的技术一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前途。毕竟要想制定合理的初始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肿瘤进行精确分类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步。

请注意,我们对癌症的生物学理解得越深入,我们对癌症的分类就可以越精确。我们之前课程里提到过的所有对癌症的认知升级,都可以拿来做癌症的分类。检测基因突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基于同样道理,我们也应该可以知道癌症是通过什么方式促进血管形成的,是怎么逃避免疫系统的,是怎么具备转移能力的等等等等。这些信息也都可以帮医生设计更好的初始治疗方案。

所以也许未来的癌症诊断应该从简单的一句话,比如三期非小细胞肺癌,过渡到一张完整的列表。

比如说:
•    肺部癌症,直径多少厘米,有没有出现局部转移的迹象;
•    肿瘤来源是哪一种特定的肺部细胞;
•    癌症是因为哪个突变引起的,比如EGFR突变或者ALK突变,有没有对应的靶向药物;
•    癌细胞的PD-L1表达水平怎么样,能不能用欧狄沃和可瑞达进行癌症免疫治疗;
•    癌细胞表面有哪几种特征性的蛋白质分子,是不是可以用来设计CAR-T治疗。

我猜,这些细节信息也许已经把你快绕晕了。没关系,你只需要记住,对癌症进行全面的精确描述,能够帮助癌症治疗方案的设计,就行了。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推演一下。在设计初始治疗方案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到彻底的个性化,实现真正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其他健康小知识 その他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