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8-9911
健康小知识科普专栏
健康小知识 健康豆知識 查看更多 >
医学知识讲座 27:麻醉,带来无限可能(上)

医学知识讲座 27:麻醉,带来无限可能(上)

作者:编辑团队 | 发布:2019-11-13 11:42:30

上星期,因为一则新闻,让麻醉师这个职业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很多人都对麻醉和麻醉师有着很深的误解,很多人觉得麻醉师的工作很轻松,毕竟一场手术下来,麻醉师好像只需要打一针麻醉剂就能完成工作。事实上,当麻醉剂打入病人体内时,麻醉师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按照时间发展脉络,我们就来说说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麻醉。在美国波士顿公园,距离开国总统华盛顿纪念碑不远的地方,矗立着另外一座纪念碑。但是,它纪念的却不是某个伟人,而是一种麻醉药——乙醚。

乙醚雕像乙醚雕像

为什么要给一种药竖一座纪念碑呢?因为,麻醉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分水岭。有了麻醉,外科手术从野蛮血腥走向了安全和文明。有了麻醉,很多治疗技术才得以实现。有了麻醉,医学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才得以体现。

麻醉只有一个简单的作用:让人不疼。咱们先从疼来说起。

疼了未必不死:一台死亡率300%的手术

麻醉出现前,医生们用病人的疼来换不死。什么意思呢?难道不疼就得死吗?对。在200多年前,人们要是得了必须做手术的病,比如截肢、胃穿孔,要么等死,要么就得忍着疼做手术。

医生怎么做呢?要么让病人喝醉了再上手术台,要么就一棍子打晕病人,然后把病人捆在手术台上,还得找三五个大汉把人按住。这个时候,医生赶紧开刀,速战速决。

病人为了活命就得疼,医生为了救命就得快。据说,当时俄国一个医生可以在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掉乳房;法国一个医生可以在24小时给200个病人截肢。

当时手术最快的人,要数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 Robert Liston )。他能在28秒内,截掉一条腿。人称“小李飞刀”。那么疼了就一定不死吗?未必。

下面这台手术,不仅病人死了,无辜者也死了。这是人类医学史上唯一一台死亡率300%的手术。故事的主角就是刚才提到的“小李飞刀”——李斯顿医生。1842年,李斯顿在做一台截肢手术的时候,手起刀落砍下了病人的一条大腿。但是,现场同时响起了三个人的惨叫。

因为砍得太快,他不仅切掉了病人的腿,还把助手的两根手指头,和一个围观的男性群众的要害都切了。后来,截肢的病人、被砍掉手指的助手、还有那个倒霉观众,相继因为出血和感染死了。一刀三命,这台手术也成了医学史上死亡率最高的手术。

这就是为了不死只能疼的时代,疼了也未必不死。但是,我必须为李斯顿医生说句话。他可不是庸医,实际上,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外科医生之一。只能说,这台手术是那个时代医学局限性的缩影。

就是因为疼,手术必须做得快。那么肯定不细致,导致死亡率高。当时外科大手术的死亡率超过70%。说到底,疼的问题不解决,外科手术就没办法往前走。

不疼,也可以不死

进入19世纪,麻醉终于诞生了。麻醉做到了不疼。不疼,又为医学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从此,不疼也可以不死了。麻醉是怎么出现的呢?

19世纪初的时候,美国上层社会有一种时尚,就是在聚会的时候吸笑气。笑气的化学名称是一氧化二氮。吸了笑气的人特别亢奋,会哈哈大笑,所以它叫做笑气。当时的人们吸这个东西,就是为了玩得更嗨。

有个细节,就是人吸了笑气以后,哪怕磕得鼻青脸肿也不会觉得疼。就是这个大多数人都没当回事的细节,被一个美国医生——克罗夫·朗( Crawford Long )注意到了。他想,这东西能不能用来给人做手术呢?

有了这个想法,朗医生搞起了研究。结果他发现了一种跟笑气类似的东西——乙醚,而且乙醚的麻醉效果比笑气还好。1842年3月30日,这是人类医学史上,值得被牢牢记住的一天。

无痛分娩使用的镇痛泵无痛分娩使用的镇痛泵

这天,朗医生给病人吸入乙醚,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台麻醉手术。病人不仅没死,而且还不疼。从这天开始,医学进入了“不疼的时代”。

3月30日也被定为“国际医生节”,就是为了纪念麻醉给医学带来的巨大改变。1853年4月,34岁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使用麻醉无痛分娩,顺利地生下了一个聪明健康的小王子。这是推动麻醉普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人们就想,既然女王都麻醉了,而且麻药对大人、孩子没什么大影响,这事儿靠谱。这样,麻醉在全世界快速推广起来了。而这个时候,距离李斯顿医生那台死亡率300%的手术,也才仅仅过了11年。如果李斯顿当时有麻醉,这个高手也就不会造成一刀三命的悲剧了。

麻醉发展到这个时候,手术可以不疼,病人还可以不死。生孩子也可以不疼了。

 

【备注】: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得到 APP《 薄世宁·医学通识五十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其他健康小知识 その他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