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讲座 39:医生为什么不断实践?(上)
每个医生在上医学院的时候,都有读不完的书,而且都是大部头:生理、生化、解剖、组织胚胎、微生物、内、外、妇、儿、皮肤、性病、眼科等等。有多少呢?
把这些书摞一块,肯定比几个人的身高加起来还高。但是学了这么多理论,就会看病了吗?理论和现实永远不一样。
如果在火星上让种子发芽,长成植物,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那么咱们就可以移民火星。理论上可行吧?
但是,现实呢?不行。《火星救援》这个电影毕竟是科幻。要想接近现实,就必须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尝试。这就是实践。实践是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临床医学更是如此,实践是临床医学的核心理念。
《火星救援》电影
奠定现代医学教育基础,用实践理念去培养年轻医生的人,就是这节课要说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医生。他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
奥斯勒的名字可能你不熟悉。那你一定听说过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医学院之一,我们课程顾问团的任添华医生和冯雪医生,都在这个学校学习过。
约翰·霍普金斯有多牛呢?
它曾经连续22年蝉联全美医学院排名第一。它有17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6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奥斯勒医生就是这个医学院的奠基人之一。这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源于奥斯勒的设想。
有人说,美国成为医学强国,医学教育模式功不可没。这节课,我们不谈奥斯勒医生在医学上的重要发现,也不说他的职业精神和人格特质,我们只说他如何用实践理念培养年轻医生。
奥斯勒的“床边教学”
1849年,奥斯勒出生在加拿大。后来他来到美国,先后在宾州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担任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他意识到,北美当时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很大弊端。
就是我们最开始提到的,医学生在医学院学的知识、理论,到了医院不能直接运用。在学校和医院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
奥斯勒潜心研究,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医学这个特殊的行业呢?说它特殊,是因为医学和任何科学都不同。
医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病人都不同。而且,即便是同一种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治疗方法,用同一种药,效果也不一样。医学充满着不确定性。
所以,如果医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去用一套生硬的理论去医院当医生,是不可能服务好病人的。
奥斯勒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医学生在医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临床实习。这就是奥斯勒的“床边教学”。到病房里去实习,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天天和病人在一起,想不成长都难。
奥斯勒进行“床边教学”奥斯勒经常说:多跟病人说说话,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只有反复实践,才可以在不确定的临床医学面前,给病人最好的治疗。
床边教学 —- 多跟病人说说话
其次,如果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分配到不同水平的医院,那么他们今后的技术和能力势必发展也不同。水平有差异的医院,很可能会影响这些年轻医生的发展。
所以,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继续规范化培训。让年轻医生具备了标准化的能力之后,再开始服务病人,是对自己负责,对病人负责。这就是目前全世界很多国家施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就拿咱们国家来说,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之后,要想当医生,先要在国家规定的、具有培训资格的大医院进行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美国,内科系统要培训3-5年,外科系统要培训5-7年。
这些医生几乎是吃住在医院。不仅要培训医学知识、病人管理能力、沟通技巧、实践技能、多学科协作能力,还要培训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精神。
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中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就是部分参考了奥斯勒医生提出的培训制度。
【备注】: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得到 APP《 薄世宁·医学通识五十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