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讲座 39:医生为什么不断实践?(下)
上一讲我们聊了聊奥斯勒的一生都在推行他的“床边教学”和用实践去培养医生的理念。每个领域的医生都在体系化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在实践的理念下不断成长。
下面通过两个病例,看看实践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从“瘾君子”诊断艾滋病
第一个病例,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悉达多·穆克吉医生。一个中年男性,因为体重快速下降、虚弱、乏力来就诊。一般情况下,如果同时出现这几个症状,医生会首先考虑癌症。
所以,穆克吉给病人做了全面、详细的检查。抽血、CT、超声,甚至胃镜、肠镜,全部检查都做了,仍然诊断不清这个病人到底是什么病。诊断陷入僵局。
有一天,穆克吉路过咖啡厅的时候,不经意往里看了一眼,他看到这个病人正在和一个瘾君子亲密交谈。
他回到医院,立刻给这个病人做了艾滋病的检查,结果是阳性。这个病人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导致了他所有的症状。讲到这,你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病人和吸毒的人聊天,就怀疑艾滋病呢?
因为很多吸毒的人有共用注射器的现象,这样很容易互相传播艾滋病。
医院常见的注射仪器
艾滋病早期就有疲乏、食欲下降、消瘦的表现。这个病人和瘾君子走得这么近,那么他很可能也吸毒。所以,实践经验告诉穆克吉要这么做,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
这个病例不是要说明穆克吉医生有多牛,而是说在诊断阶段,实际情况远比理论复杂得多。理论上只要符合“1、2、3”,那么就能诊断。但是现实中没有清晰的线索用于诊断,需要医生去挖掘、梳理。
人性的因素也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因为各种原因,有些病人会隐瞒病情,有些病人会故意隐瞒性倾向,隐瞒心理问题,隐瞒家族史、接触史,隐瞒病情的真正原因等等。
甚至,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和指标也可能会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客观检查的数据指标也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临床医学充满了不确定,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病人身上。
穆克吉医生的这个病例说明,医生诊断需要剥丝抽茧,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关键证据。这离开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践,搭起了理论和诊断之间的桥梁。
“针感”从实践得来
对于治疗,就更是如此了。下面我讲第二个病例。对于某些能在CT上看到的小结节,有的时候需要穿刺活检,明确它的病理性质,这样就可以增加诊断的正确率,对于指导治疗也非常有帮助。
但是人是一个活体,每个结节生长部位不同,穿刺难度也不同。比如肺里的结节还会随着呼吸和心跳产生移动。能看到的,未必能够穿到。下面这张图,就是CT片子上显示的肺部结节。
左:肺部结节紧挨主动脉 右:穿刺针准确刺入结节
这个结节位置很深,如果长在肺的边缘,很多医生都可以穿刺成功。
但是这个结节长在肺内非常深的位置,而且最难的是,它不仅会随着呼吸移动,它还紧邻主动脉。穿刺的时候,如果病人剧烈咳嗽,或者医生的手稍微一抖,那么你肯定知道结局。
理论上需要穿刺,但是现实中找谁操作呢?
这个时候,任何理论都只能是基础了,必须寻找一个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安全穿刺的医生。
这个61岁的病人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找到了柳晨医生。医学界有人把柳晨称为“中国穿刺第一针”、“针尖上的战神”,只要是影像上能看到的结节,柳晨就能穿刺。
他实习在北大医院,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做放射科医生。他几年内读过几万张影像学片子,每天不断地实践。每一个结节在穿刺之前,他都能立刻在大脑中构建出这个结节的三维空间位置、结构,以及穿刺路径。
实践让他的治疗技术不断提高。后来,他被人才引进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他一天都没有离开过临床,没有离开过实践。
静脉穿刺技术
柳晨医生经常对其他医生说,“穿刺靠的是实践,靠的是在大脑中本能形成的三维立体图像,靠的是“空间感”和“针感”,也就是穿刺过程中穿刺针穿过不同组织,传递到手心的感觉。”
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柳晨认真地叮嘱了病人,“千万别咳嗽,你坚持一下,我一定帮你穿刺成功。”
在CT引导下,柳晨慢慢进针,针尖逐步深入,就像带了一个导航一样,准确无误地刺进了这个几乎没人敢穿刺的小结节里。这一针,我用八个字形容——百步穿杨,不失毫厘。
今天哪项治疗技术,不是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呢?比如,断肢再植。要在显微镜下精细地缝合血管、神经、组织,还要保证缝合后的血运,避免缺血时间过久。这离开实践行吗?
再比如,心脏搭桥手术。取一段其他位置的血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精确跨过病变血管,进行“确切吻合”,这离开实践行吗?
现代医学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作为核心理念。医生经过不断地实践,最后成为病人健康的服务者与提供者。
奥斯勒医生70岁的时候死于肺炎,按照他的遗愿,奥斯勒的遗体供年轻医生解剖。这是他为培养年轻医生,做出的最后努力。
奥斯勒说:“就我个人而言,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把临床体系与学院的实习教学结合起来。我的墓志铭不要别的,只说我在病房中教导学生即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的心目中,这是我做过最有用、最重要的事。”
【备注】: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得到 APP《 薄世宁·医学通识五十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