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科普 06:人类和心血管疾病的核心战略(上)
医院内部有一些微信群,用来管理患者的随访复查。那么患者最关心什么类型的问题呢?出于好奇心,我曾经统计过所有患者关心的问题,根据不同角度,给它们划分种类。其中有一个重要分类就是:当下问题、诱因问题、结局问题,和全貌问题。
结果,在一年随访的4700个患者中,一共有117500个问题。其中63.6%是当下问题,11%是诱因问题,25%是结局问题,只有不到0.4%是全貌问题。病人对待自己的疾病,不可谓不关心了。即便如此,也只有极少数人会关注到问题的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想理解人类与心血管疾病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先从战略层面来看看,什么是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思路。
一、核心战略:打断事件链
总的来说,心血管疾病按照能不能治疗,可以分为三大类。
1. 治得了,能根治,没有后顾之忧;2. 能治,但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3. 基本治不了,只能延缓它的脚步。
治得了的这一类,治疗思路比较简单,就两个字——替代,即各种人工替代。治不了的这一类呢?治疗思路比较零碎,而且没有特别成功的借鉴,我就不详细说了。
这一讲,我们重点了解一下医生对能治,但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的这类疾病的治疗思路。
心脑血管患者需要按时去医院复查
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全貌是我们制定战略的前提。以最常见的冠心病为例,它基本上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急性事件;死亡。
危险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靶器官损害,是危险因素已经导致了某一个,或几个器官的损伤。急性事件是指突发了心梗、脑梗等等急症。这就是整个心血管事件链的全过程。
其次,制定战略。我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战略核心,其实就是五个字——打断事件链。也就是说,要打断全程的各个关键节点,而且还要从源头打断。反过来说,只要事件链没有断裂,死亡就是最终结局。
具体来看,如果这次一个人来住院是因为急性事件,那我们的治疗,首先要以打断急性事件为主,否则下一步就是死亡。但同时,也要针对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进行打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还是会发生急性事件。
如果这次入院是因为靶器官损害,那我们就会以打击靶器官损害为主,不让它往后续的事件链上发展,但也一定要兼顾危险因素。总之,治疗时必须兼顾适应性战略和全局性战略。
二、“事件链”节点的三大战术
有了清晰的战略,我们才可以解决战术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危险因素”的战术方案。这个战术我们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在这个战术上,危险因素就是“主公”,干掉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半个世纪,人类的心血管病治疗,都是以确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努力。我们花了大量的情报和精力去研究什么是危险因素。如果确定某因素是危险因素,那我们就研发药物,或者实施手术。但如果判断错了,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医学成功地确立了几个明确的“主公”,包括衰老、吸烟、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运动减少、焦虑或抑郁。
医院常用的心电监护仪器
针对每个可控的危险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就控制一个。现在,人类还不能根治这些危险因素,但至少可以让它们变得可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比如,我们单单通过药物降低血压,就可以减少38%的心血管病死亡,以及16%的冠心病发生。说完危险因素,我们继续说第二个阶段,“靶器官损害”。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靶器官损害,就是心脏已经到了缺血的程度。而缺血,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过于狭窄。这时候,我们的治疗策略就是:让它通畅。怎样让它通畅?显然,这时的心血管,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了。
借助外力是医学的思考,也是三十六计里的第七计——无中生有。心血管介入手术,就是医学在这个阶段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毫无疑问,这绝对可以成为二十世纪心血管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具体来看,我们从浅表可以穿刺的动脉入手,将导丝在X线引导下,放入心脏的供血动脉,也就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然后顺着导丝,放入需要扩张血管的球囊以及支架,最终达到疏通血管的效果。
支架也好,球囊也好,都是人体内没有的东西,而通过很小的创伤将它们放入人体内,可以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打击。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
虽然冠脉介入手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确实阻止了一些危险的狭窄变成堵塞。但是,从整个事件链的层面来看,这一招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属于缓兵之计。